智能制造三个阶段 带动工业应用传感器产值加速成长
来源:未知 日期:2017/02/03 浏览量:次
工研院产经中心电子与系统研究组零组件研究部资深研究员谢孟玹表示,智能制造未来会有三个阶段,其分别为机联网、人机接口,以及人机协作。由于物联网千变万化,终端产品的需求势必走向客制化,而要如何在短时间内,透过讯息传递及软硬件仿真,以实现用户需求,这就有赖于传感器的技术。
谢孟玹研究员指出,第一阶段的机联网,蕴含着一个重要的精神,就是所谓可预测性的维护。所谓的可预测性维护,其概念类似于预防医学;未来工厂的机械设备需像人一般,于平时就做好保养、维护,而非等到坏了再进行维修。换言之,日后设备机台、机械手臂、产线、工作站状态异常侦测、感测数据收集、联网、分析,以及应急处理与回馈建议等,都将成为机联网中的重要应用,可提早检测出工厂设备是否有故障征兆,于故障前可做局部维修,避免花费过多维护成本,这是目前许多国际大厂正在进行的方向。也因此,传感器于此阶段应用中,扮演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第二个方向则是人机界面,这是工业4.0发展的中期目标。于此一目标中,用户可配戴穿戴式装置,如AR眼镜、头戴式显示器,以及机械衣等,进行感测巡检、模拟训练,落实实时故障排除与厂区人员作业技能提升优化。此一部分同样需要大量传感器。
第三阶段为人机协作。谢孟玹资深研究员透露,目前许多工作还是很细致,无法用机器人取代人力。为此,许多产官学单位便致力开发相关解决方案,希望达成手眼并用,让人与机器之间沟通无碍。另外,安全也是此一阶段的发展重点,现今仍有许多机械手臂位于栅栏内,原因除还不够智慧之外,最重要便是安全性不够稳定,容易造成人员伤害。
总而言之,与人机协作阶段,主要目标是使员工与智能机器能协同运作,并强化智能机器精密加工能力与人机协作过程之安全。然而,不论是达成手眼并用或是强化安全,都需于设备中置入更多传感器,以侦测各种状况。